绿色金融与资源环境创新研究院

新葡萄8883官网最新版游戏绿色金融与资源环境创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2022—2027年)

发布人:陈永佳 发布时间:2019-01-01 点击次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打造资源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大力推进研究基地建设,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建设方案与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各类绿色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打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搭建产业、金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桥梁,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的深度融合,构建符合科学规律的学科生态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通过科学研究、产学研协同及团队协作,打造一支由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培养一批专业精深、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增强对国家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长江大保护和美丽湖北建设的服务能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出与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三)组织形式。研究基地由学术委员会牵头,科研骨干等参与,集研发、产业化、学科建设于一体,积极探索以教研融合深度融合为纽带的多样化组建模式,打造创新联合体。

(四)建设目标。2022-2027年,争取在资源环境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获得专利3-7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争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20篇,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5部以上;争取实现国家级项目立项10-20项,争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重点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5项;争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奖励3-7项;在资政建言方面取得新进展,争取获得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10-20项,争取5-10项资政报告(调查报告)能够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采纳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生态效益。力争到2027年底把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的学术平台和重要智库,到2032年底把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术平台和重要智库。

二、建设任务

(一)突出问题导向

以研究回答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把基地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思想库”与“智囊团”。

(二)突出高质量学术研究

与国外高校加强合作研究,聚焦国际学术前沿,长期、持续推进学术研究,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研究基地的学术影响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良好声誉的“学术高地”与“创新样板”。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一批新兴交叉问题研究的“孵化器”。

(四)促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结合数字化时代的大趋势,促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工具,加强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研究的深度、精度与实用性。

(五)加强人才培养

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科专业的改革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加强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建设专题数据库、案例库、资料库,使基地成为高水平的数据收集、储存、处理、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

(七)积极探索新型研究组织模式

积极探索新型研究组织模式,使研究基地成为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实验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基地、学院和省厅等之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在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用地、用能、科研设施建设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支持,加大保障力度。

(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研究基地发展模式,建立与研究基地定位、目标和任务相适应的治理结构。赋予研究基地创新方向选择、科研立项管理、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自主权。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三)加强资金引导。根据项目建设情况统筹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支持研究基地建设,鼓励社会资金积极给予支持。可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等参与,共同建设研究基地。

(四)强化绩效考核。建立研究基地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制度,实行“优胜劣汰、有序进出”动态管理。